醫生運用視覺﹐對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﹑色﹑形﹑態等變化進行有目的的觀察﹐通過分析對比﹐推斷體內變化﹐獲取與病證有關的診斷資料的方法。在臨床上﹐望診同聞診問診切診相結合﹐才能全面系統了解病情﹐並對病證作出正確的判斷。 
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 理論根據 望診是根據臟腑經絡等理論進行的診法。人體外部和五臟六腑關係密切﹐如果人體五臟六腑功能活動有了變化﹐必然反映於人體外部而表現為神﹑色﹑形﹑態等各方面的變化。五臟六腑和體表由十二經脈貫通在一起﹐又分別和全身的筋骨皮肉脈(五體)相配﹕肺主皮毛﹐肝主筋﹐脾主肌肉﹐心主血脈﹐腎主骨。五官亦與五臟相關﹕鼻為肺之竅﹐目為肝之竅﹐口為脾之竅﹐舌為心之竅﹐耳為腎之竅。因此﹐觀察體表和五官形態功能的變化徵象﹐可推斷內臟的變化。同時還可反映全身精氣的盈虧。精充﹑氣足﹑神旺﹐是健康的保證﹔精虧﹑氣虛﹑神耗﹐是疾病的原因。精﹑氣﹑神的變化主要表現在頭部和雙目﹐還反映於全身形態﹑語言氣息﹑面部色澤乃至脈象﹑舌象等方面。因此﹐望診不僅可診察內臟病變﹐還可了解人體精﹑氣﹑神的動態變化情況。 
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 內容 分為總體望診和分部望診。總體望診是觀察全身神﹑色﹑形﹑態﹐分部望診則通過局部的變化徵象了解相關的病變。臨床上﹐總體和分部望診無嚴格區分。在具體步驟上﹐可先行總體望診﹐再有序地進行分部望診。 
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 望神 以目光﹑面部表情和精神意識活動為重點﹐是判斷臨床預後﹑生命活動的重要環節。 
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 望面色 以面部顏色光澤變化為主要內容﹐包括面部的青﹑赤﹑黃﹑白﹑黑五色變化與出現的部位﹐可反映臟腑氣血盛衰變化和病邪所在部位。(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ffrey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